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坚持战略定力、持续深耕转型的银行,方能逆势突围,行稳致远。
近期,在北京银行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主要指标逆势上扬。这不仅是一份阶段性经营的成绩单,更是一份深度剖析其穿越周期韧性的说明书。这份报告背后所折射出北京银行的战略核心观点清晰而坚定:以长期主义坚持战略转型、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驱动银行变革。
多重挑战,稳健增长显韧性
近年来,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营收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多重挑战。然而,北京银行交出了一份韧性十足的中期答卷。
首先,从核心财务数据来看,该行核心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根据2025年半年报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实现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
难能可贵的是,营收的增长并非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报告显示,北京银行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健。不良贷款率1.30%,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5.74%,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
亮眼的财务数据是经营管理成果的直接体现。2025年上半年,北京银行在业务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在公司业务方面,持续加大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公贷款投放精准高效,既实现了规模增长,又确保了资产质量。
数据显示,对公贷款较年初增长11.4%,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增速均高于平均值,科技、绿色、普惠、制造业贷款分别较年初高增19.31%、21.84%、17.27%、14.26%。
在零售业务方面,北京银行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实现营收110.81亿元,零售资金量规模突破1.3万亿元,较年初增速7.28%。零售客户总数达3,149.57万户,较年初增长77.81万户,私行客户数本报告期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这些成绩都与北京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事实上,北京银行业务模式正在从“以网点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迁移,客户服务也从“人工服务”向“智能服务”进化。
搭建底层,长期坚持终“蝶变”
如果说2025年半年报是一张静态的“快照”,那么回溯几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才能真正理解北京银行战略转型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取得现在的成绩。
早在几年前,北京银行管理层就已深刻洞察到,银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将科技能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并于2022年将数字化转型上升为核心战略,由总行党委统一领导、统筹推进,成立金融科技管理委员会,以数字化转型统领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客户结构、营运能力、管理方式“五大转型”。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中,银行普遍在金融科技系统、业务流程改进方面投入重金。
回顾过去的三年,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坦言:“我们的投入不是最多的,经过三年发展,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走在了同业前列。”
总结这三年的战略转型,北京银行做了三件事——统一数据底座、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统一风控平台。
一是是统一数据底座:传统银行的数据散落在各个业务系统,难以整合利用。北京银行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打破了数据孤岛,实现了全行数据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应用。这不仅为精准营销提供了数据支撑,更为智能风控奠定了坚实基础。数据从“资源”变成了“资产”,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
二是统一金融操作系统:这是一项颇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传统的银行系统笨重、僵化,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北京银行打造的统一金融操作系统,类似一个“银行版”的开放平台,能够快速封装和调用各类金融服务,支持业务的敏捷开发和快速上线。这使得银行的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能够迅速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产品。
三是统一风控平台:风险永远是银行业务的底线。北京银行通过建立统一的风控平台,实现了对各类风险的集中监控和智能化管理。该平台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实时识别异常交易、评估信贷风险,极大地提升了风控的精准性和效率。
这数字化转型“三大战役”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长期坚持。完成了底层基础的数字化,为后续的业务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所有成功的转型,最终都归结于“人”和“组织”。北京银行的“蝶变”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组织形态的全面升级。为了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北京银行在组织架构、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变革。通过建立敏捷团队、引入科技人才、打造创新文化,确保了其战略能够自上而下地有效执行,并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创新火花。
赋能未来,“All in AI”
展望未来,北京银行的战略蓝图已经清晰可见。在人工智能的时代,AI将成为驱动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渗透到银行的每一个业务场景,从根本上重塑银行业务模式。近年来,北京银行强调将打造“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并全面启动“All in AI”战略,这在银行中并不多见,可见其魄力和决心。
霍学文在业绩发布会上介绍,构建一体化算力底座、“大模型”“小模型”两大开发运营平台、100余项AI能力、300余项AI应用场景建设的人工智能技术架构。以两大模型开发运营平台为例,通过“大模型”+“小模型”双轮驱动,形成人工智能的中台能力,赋能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领域,推动业技融合达到新境界。
也就是说,AI的应用将不仅仅是作为客服回答常见问题,而是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理解客户的复杂意图,提供个性化的金融咨询和产品推荐。在精准服务与风控方面,AI能力,将使得银行能够更精准地理解客户需求,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推荐。在风控方面,AI将成为一道强大的防火墙。可以实时识别异常交易模式;通过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可以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从而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在后台,AI的应用同样大有可为。智能审核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贷款申请、账户开立等流程的审核,大大缩短审批时间;流程自动化(RPA)机器人可以处理大量重复性、低价值的日常操作,将员工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高价值的创新和客户服务。
更重要的是,在AI时代,银行的边界将变得模糊。北京银行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其未来的战略核心之一,是构建一个开放、合作的生态系统。
而构建一个完整金融服务生态系统,需要业务模式的全方位升级。三年来,北京银行持续以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推动业务、技术、数据的深度融合。 “数智决策、场景获客、流量经营、体验至上、协同增效、生态链接、价值共创”等理念已经深度融入北京银行人的思维之中。
在数智决策上,北京银行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实现了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洞察;在场景获客与流量经营上,不再被动等待客户上门,而是主动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各种生活和工作场景中。无论是线上购物、线下消费,还是企业供应链管理,北京银行都努力将金融服务无缝对接;精准的需求洞察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体验至上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因此,生态链接与价值共创成为北京银行转型的终极目标。通过与外部科技公司、产业伙伴、政府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实现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2022年以来的深刻转型,到对未来的AI驱动愿景,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已经呈现:北京银行的成功,源于其对“长期主义”的深刻信仰。
北京银行选择了夯实基础,投入到数字化转型这件难而正确的事中;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时,它坚持以稳健为核心,通过优异的资产质量和风控能力,展现了强大的韧性。这种长期主义,不仅体现在战略选择上,更体现在其对科技的持续投入、对业务模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坚定决心上。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心怀长远,脚踏实地,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在AI的浪潮下,北京银行这艘“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银行”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发表评论